[歡迎分享轉載]
稍早看了えすとえむ 老師的「IPPO一步」,這是個講述手工訂製皮鞋的故事。主角是個位年輕、有著家學淵源的優秀鞋匠,在自己創立的鞋店「IPPO」接受訂單委託,應對各色客人們所發生的一段段故事。
每次看到這類描述職人精神的作品時,就不免讓我聯想到插畫委託的事,畫作這種各自表述抽象價值的藝術,對於收藏者而言,到底要怎麼判斷是好或不好呢?
在IPPO的故事裡,量身訂做的手工鞋要從客戶腳掌的量測、走路的習慣、用途、視覺效果⋯等課題來討論,而後最重要的,穿鞋的人能否走出舒適的、滿懷「被理解」的一步。
而插畫委託呢?我們所畫出來的作品只有視覺上的體驗,在這一紙平面之上,要怎麼樣能產生實用性,又同時承載著人文的溫度呢?
單純的技術力在這個年代,應該是越來越不需要討論的項目了,當成為接案畫家時,所謂構圖、人體骨架、透視、光影立體感、色彩學⋯等,就是我們為客戶解決需求的基本能力,但這部分與其說為了客戶,有時候可能只是為了提升我們生產力的一種手段罷了。(當然,高技術力也有益於提升應用和創意表現就是了)
再進一步,我想是對「這幅委託能為對方帶來什麼幫助」的判斷吧。例如書籍封面插畫,書本身是什麼類型、題材為何?作者或出版社本身希望讀者感受到什麼?後期裝幀設計上能怎麼搭配會恰當、甚至更為加分呢?這些在委託雙方之間,通常都是需要很多時間來回溝通討論的,正因如此才從中提煉出「相對的好」,而這可能要比實際作畫過程,來的重要多了。
所以一個好的商業插畫委託過程,插畫家除了要扮演技藝高超的匠人,也需要平面設計師般的邏輯清晰,還要像是心理諮詢師般去判讀客戶表裡的想法,引導他們說出內心真正的想法。這些容易嗎?當然不,所以才成就插畫師委託訂價的依據。
委託俗氣的說,確實就是場金錢交易,但換個角度思考,不妨把這段過程看成藝術家與委託者之間的深度交流,那些很麻煩、很不容易的溝通,也才讓不具物理實用性的繪畫委託,有對彼此而言更滿意的價值吧。
#畫畫故事 #插畫 #創作 #藝文 #設計